12景与长江相关 金陵四十八景探今昔
江水不止,文脉不息。
作为襟山拥江的古都,
古金陵四十八景中有12景与长江有关。
今天,
就跟随小编一起去探访
这12处金陵胜景,
感受江与城的文化传奇。
第一站“凤凰三山”
南京板桥西侧、长江之滨的三山矶与栖霞燕子矶、马鞍山采石矶并称长江下游“三大名矶”,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”,唐朝诗人李白的《登金陵凤凰台》中就描绘了三山矶的景致。古渡广场、古渡牌坊、摩崖石矶、三山亭,围绕古三山矶历史文化特色,这里组成了三山矶郊野公园。
走在修葺一新的绿道上,
两边广植绿化带不同种类的树种,
青青草地铺就成天然地毯,
远处的三山和长江,
呈现出巍峨和浩荡的奇观。
“落星寻片石,千载枕江流。”
往北前行,这里位于金陵四十八景长江段的第二站,曾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饮酒作诗的地方以及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建“落星楼”犒赏有功将士的地方,也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——“星岗落石”之地。
第二站“星岗落石”
都说文化地标储存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。星岗村遗址则是南京雨花台区板桥街道的历史地标之一,“落星村”“落星寺”的记载,印证着千年前陨石坠落于此的传说。
“星岗落石”之处可远观长江,沿扬子江大道行走,视线不远处,便可看到绿树掩映中的大胜关长江大桥,通体蓝色,横跨长江两岸,连接起两岸的来来往往,生生不息。
如今的落星山,山体早已不见,只留有残存的几块山石和一块遗址石碑,告知后人它的存在。
说起南京城西北地标
第三站狮子山阅江楼当属之一。
第三站“狮岭雄观”
这里有着600多年有记无楼传奇,直至2001年9月,阅江楼才修建完工,正式对外开放。
拾级而上往西远眺,扬子江上,南京长江大桥如卧龙横跨。沿江整修一新的滨江风貌带退后,是南京老下关城市新景观,鳞次栉比的楼宇,郁郁葱葱的树冠缠绵其间,古城金陵“创新名城、美丽古都”的发展愿景,在这里已绘就崭新一页。
第四站“三宿名崖”
狮子山的西麓,静海寺纪念馆北侧的院落中,第四站“三宿名崖”坐落于此。“山石嵌空玲珑,如鬼斧神工”。此岩原在江边,当时是卢龙山延伸至江边的一块礁石,为江涛激荡而成,整个岩体通显瘦、皱、漏、透,参差嶙峋,苍郁雄浑,素有“真假山”的美誉,此后由于江滩淤积,去江日远。
具有世界意义的原生态人文景区还有一处景点值得一提。
第五站“龙江夜雨”
“龙江夜雨”描绘的是在南京下关仪凤门外的龙江边夜听雨声的情景。古下关建港历史悠久,明代称龙江关,当时较为繁荣,尤其是造船业亦很兴盛。
坐落于600年前的龙江宝船厂遗址之上的宝船遗址公园,是郑和七下西洋所用宝船的制造基地,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,这里有出土船用构件、造船工具、船工用具等珍贵文物1000余件。走进这里,一座座建筑,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,向人们诉说那段壮丽往事与文化精神。
舟要远行离不开水,在南京想观赏百舸争流的场面,幕燕滨江风光带实为最佳。
幕燕滨江片区地处长江南岸,东起燕子矶公园,西至上元门,这里建起了幕燕自然风光带,山水相依,可不同高度看江看城。以“化龙丽地”“幕府登高”“达摩古洞”“燕矶夕照”“嘉善闻经”“永济江流”为主的幕燕六景,直观反映着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大江风貌。
第六站“化龙丽地”
以五马渡雕像为中心,前靠长江背靠幕府山,2009年这里正式建成由化龙丽地主题广场、码头站房、公交场站等组成的开放式广场,每到傍晚,这里变成了城北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。
拍照、游戏、找一块空地,几人一凑,小型的茶话会就这样伴着浪涛声热闹展开。
“你家那边有山吗?”“重阳节你去登高了吗?”
长江,它的支流滋润着千家万户,在成就了一段传说的同时,让互不面识的陌生人也有了话语的联系。与大江共生,人们的性格也与之变得愈发相似。
第七站“幕府登高”
幕府山历来是登高者的集聚地。远山含烟,氤氲云间,山上有许多名胜古迹可寻。“观音阁”“永济寺”“达摩古洞”……众多历史文化古迹的遗存,也让这座曾经不起眼的山丘,名声大作,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聚于此,留下千古诗句。去年,这里建起目前南京“最长樱花大道”,43个品种5000多株樱花错落镶嵌在长江岸线,樱花树下最是惬意时刻。
樱花大道
站在幕府山俯瞰,
除了如云似霞的樱花外,
还能看到的就是山上那些“洞”。
第八站“达摩古洞”
达摩洞在中国境内,现存有两处。一处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内,一处就在南京的幕府山。相传中国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在五马渡渡江北上,途中经停此洞。洞口朝着江面,可俯揽长江美景。
第九站“永济江流”
当我们来到永济寺,一种诗意的灵透与自由感扑面而来。与长江比邻,山与水互相成全。历经百年风雨洗礼,尽管诸多古迹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,但踏足这里,那些悠远的钟声都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梵音缭绕,钟声不绝。
如今,佛教不仅联系着传说和轶事,还联系着文学艺术,将禅宗文化与生态旅游巧妙地融为一体,给南京留下了诸多文化财富。
永济江流
如果要找观长江的最佳位置还得去燕子矶。
第十站“燕矶夕照”
“燕子矶”,三面临空,形似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,是长江三大名矶之首,有着“万里长江第一矶”的美誉。站在这里面对长江,看江水滚滚东流,听江水拍打岸边,燕子矶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。燕子矶传承着南京的码头文化,凭栏远眺,江面辽阔,货船往来繁多。
轮渡曾经是老南京人最熟悉不过的过江方式,到如今大大小小的桥建成通车,城市不可到达的地方串联起来,快捷高效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。
如果看到现在草木葱郁的幕府山,你也许很难想象它曾经“灰头土脸”的样子。
城北
曾经在老南京人眼中
是“工业集中区”的代名词
工业污水沿北十里长沟等支流排入长江,水体逐渐发臭,生态日益恶化。经过长达十年的修复工程,老旧工厂逐步拆除搬迁,以老旧面貌示人的城北,逐渐蜕变换“新颜”。
曾经长江岸边的沙石滩涂、泥泞小路如今变成绿色长廊,景点公园。高楼建起,道路扩宽,这里原始的空间格局被打破,依山而建的城市绿道,从遗址中拓建出来的文化景点,巧妙地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连点成线,连带成面。黄金水道川流不息、千年文脉绵延不绝。
长江,滋润了沿岸人民。古往今来,围绕长江而作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。
长江的宽广似乎也融进了世世代代南京人的精神中,从容与淳朴的形象渐渐成为南京人的对外特征。
南京的包容
不仅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
还体现在对外来人的接纳中。
外地人在南京,无论是短居还是长住,都会觉得舒适与安心。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南京成为许多人心中心驰神往的理想之地,而包容之下的创新发展也使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驻扎于此,这也是南京上榜年轻人最喜爱城市之一的原因。
在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渴望创新的城市里,差异的美渐渐在这座城市中落地生根,拥抱传统和反叛传统的城市元素相互碰撞,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对峙渐渐地转向融合。离嘉善寺不远处的幕府创新小镇就是“新融合”的代表。
第十一站“嘉善闻经”
南京,这座千年文化古都,以他的高发展、多包容给年轻人创造了实现梦想的平台,源源不断的年轻力量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。
梦想,在这里生根发芽。
“有时候工作上遇到阻碍就会上山看看,看看长江心情就放松多了。”
说完南京的绿,就该说说南京的红了。
在南京,
一到秋天就会想到栖霞山。
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区
北临长江,
也是这次长江之旅十二景的最后一站。
第十二站“栖霞胜境”
这一时节,背着相机的游客,穿着汉服的男孩女孩聚在一起,踏足漫山遍野的红叶中,看尽斑斓秋景、层林尽染。
阵阵鸣笛声从江面传来,不远处栖霞山长江大桥横跨江面,构成沟通南北的交通主要道。在栖霞山顶望长江,滔滔江水尽收眼底。
时至今日,
人们依旧探讨着城与水之间的关系,
当森林走进城市,
城市拥抱森林,
江城风貌不仅存留在记忆之中,
江水不止、文脉不息,
奔腾不息的长江水
见证百年金陵风华的同时,
也在书写着新的历史。
图片来源: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